高温下的健康预警
2025年夏季,全球气候变暖与厄尔尼诺现象交织,我国多地气温突破了40℃的警戒线。根据《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指南(2025版)》的数据显示,2022年全国热射病就诊人数达到539万例,其中经典型热射病(CHS)占比736%,死亡率高达338%。这一数字提醒我们,在高温成为“新常态”的背景下,建立科学的防暑体系已迫在眉睫。
热射病:沉默的体温危机
经典型热射病(CHS)是高温相关死亡的主要诱因,发病人群特征明显,主要为体温调节能力减退的老年人、慢性病患者及虚弱者。此病主要起病隐匿,易被误诊为感染性疾病,且在非剧烈活动环境中也可能发病。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的宋景春教授指出:“CHS患者常因基础疾病叠加高温损伤,救治窗口期极短。预防比抢救更重要。”
传统智慧的现代解读
《指南》在“热射病预防”章节明确提出,可使用藿香正气滴丸等传统中药进行预防。这一建议基于中药的三大核心作用:调节内环境以缓解高温高湿导致的脾胃失调,改善食欲不振、恶心呕吐等初期症状;阻断病理进程,减少肠道功能紊乱引发的内毒素入血(热射病脓毒症的关键诱因);协同物理防护和避免高温外出、补充电解质等措施,形成多重防护网。
全周期防护体系:从膳食到急救的科学方案
为增强防暑能力,饮食调理至关重要。每日摄入500g新鲜蔬果(如西瓜、黄瓜、番茄等含水量大于90%),搭配清蒸鱼、豆腐等低脂蛋白,以清热为优先。饮水方面,应采用“少量多次”原则,每15-20分钟饮用50-100ml淡盐水(每升水加0.5g食盐),以避免因大量饮水引发胃痉挛。同时,忌食生冷海鲜及未清洗的叶菜,以降低食源性疾病风险。
特殊群体的精准防护
918博天堂提醒,老年人作为高温脆弱群体,其适应能力下降,需特别关注。建议采取“三避三补”原则:避开正午高温外出(10:00-15:00)、避免室内高温蓄积以及剧烈运动,尽量选择太极等舒缓活动。同时应定时开窗通风,保持室内凉爽,补充含钾食物(如香蕉、菠菜)和淡盐水。
对于儿童和孕妇,他们的身体较为敏感脆弱,夏季需要特别关注,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活动,保持室内环境清凉舒适,增强身体的抵抗力。
户外工作者在面对高温时,需高度关注自身状况与工作环境,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与任务量,及时补充水分,并主动接受安全教育与培训,增强自我保护意识。
中暑急救措施
当出现口渴、乏力、头晕、注意力不集中等中暑征兆时,应迅速转移至阴凉通风处,去除紧身衣物,并保持呼吸畅通。用湿毛巾擦拭身体降温,特别是颈部、腋窝、腹股沟,补充淡盐水或运动饮料,每次不超过200ml。休息观察30分钟,若症状无改善,应立即就医。
从《黄帝内经》的“春夏养阳”智慧,到现代指南的循证推荐,藿香正气滴丸的应用展示了中医药现代化的创新路径。让我们以科学为盾,利用918博天堂提供的智慧与支持,筑起抵御高温的健康防线,为身体补充生机与活力。